发表日期:2025/3/17 10:17:24作者:崔云 有57位读者读过
解决问题的策略
——陶吴中心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
一、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25年3月13日周四上午第三、四节课
上课教师:杨新风
内容: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地点:一楼多功能室
活动形式:主题教研+课后研讨
二、上课过程
杨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
杨老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方法,学生提出了画图、转化、假设等多种策略,展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三、研讨过程
数学组老师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听课感想,碰撞思想的火花。
四、其他过程材料
活动签到表
教研活动记录
五、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一册数学都教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大家还能想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策略吗?(稍作停顿,观察学生反应)可能有些同学已经忘记了,那老师来帮大家回顾整理一下哦。我们学过分析数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还有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另外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呢。
教师:那这些策略大家都学会了吗?今天呢,我们就要合理地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同学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
教师:(打开课件出示例1)同学们先读一下题目,然后自己试着做一下哦。(学生读题、做题)
教师:这是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分数问题,除了刚刚我们做这个题目的方法,大家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策略来思考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现在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吧。(学生小组交流)
教师:好,现在我们来汇报交流一下各自的情况。如果有同学遇到困难,老师会适当地引导一下哦。
学生1: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我们可以画线段图。通过线段图可以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这样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然后就可以算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就变成了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师:嗯,非常好。那其他同学呢?
学生2: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这样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然后就可以按照按比例分配的方法算出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教师:不错,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3:根据分数2/3的意义,我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这样就可以先算出1份是几人,然后再算出2份、3份各是多少人。
教师:很好,还有同学想分享吗?
学生4:我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因为美术组一共35人,所以就可以列方程来解题。
教师:很棒。那同学们,刚才大家都汇报了各自的方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教师:那我们刚才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大家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1.做第28页的“练一练”
教师:现在我们来做第28页的“练一练”,同学们要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哦。(学生做题)
教师:好,做完的同学来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
1.练习五第1题
教师:我们来看练习五第1题。要求大家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是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对我们转化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哦。(学生做题)
2.练习五第2题
教师:再看练习五第2题。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然后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大家要知道哦,在线段图上如果能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那我们的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学生做题)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啦。
六、教学反思
我发现在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依赖教材和传统的讲解方式,没有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缺乏实践操作: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章节,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解,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缺乏互动与反馈: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不足,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学生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强互动与反馈: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对于我们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同时,教学反思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我会继续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在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案。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效果,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听课记录
八、听课反思
(一)课堂亮点
1. 教学设计清晰,目标明确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导入到合作探究,再到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环环相扣,逻辑清晰。整节课围绕“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主题展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尤其是对“转化策略”的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体现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思维
杨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例如,在教学例1时,杨老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方法,学生提出了画图、转化、假设等多种策略,展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3. 课堂氛围轻松,师生互动良好
杨老师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语言亲切自然,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学生汇报时,杨老师耐心倾听,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的困惑进行适当点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 注重知识迁移与巩固
在巩固练习环节,杨老师设计了“练一练”和练习五的题目,帮助学生将所学策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加深理解。这种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值得商榷之处
策略选择的引导可以更加深入在学生提出多种解题思路后,杨老师虽然进行了总结,但对策略选择的引导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可以进一步追问“这种解题思路选择的是什么策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策略选择的依据。
(三)总结
杨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师生互动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本节课也让我对策略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将本节课的亮点融入自己的课堂,同时不断反思和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