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后台管理
   视频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学教研>>教研组>>数学组>>  

2025-2026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1

发表日期:2025/10/30 14:53:45作者:崔云 有40位读者读过


平移和旋转
——陶吴中心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

一、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251030上午第三节课

主题:以评促教,赋能成长

上课教师:赵雅洁
内容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
地点:二楼录播教室

活动形式:主题教研+课后研讨

二、上课过程

赵老师巧妙运用鼓励性语言和具象化的手势评价,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学生们在观察、模仿与操作中,轻松建构起对图形运动的认知,课堂氛围活泼而高效。

多元评价,收获满满。

图片1

三、研讨过程

C:/Users/dell/Desktop/图片2.png图片2

数学组老师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听课感想,碰撞思想的火花。

四、其他过程材料

活动签到表

IMG_256

教研活动记录

五、教学设计

《平移与旋转》

一、教学目标

  1.      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平移和旋转现象,建立物体运动的空间表象,能想象物体平移或旋转后的位置和状态,发展空间观念。

  2.      数感与运算能力:本节课虽不涉及具体运算,但通过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分析(如判断位置、方向的变化),为后续学习与图形运动相关的计算(如平移的格数)奠定基础,间接培养数感。

  3.      推理能力:通过对比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归纳两者的异同,培养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是否属于平移或旋转,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4.      模型思想:将游乐园项目、生活实例的运动抽象为 “平移”“旋转” 的数学模型,再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现象,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      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核心特征:平移沿直线运动,形状、大小、方向不变,位置改变;旋转绕点或轴转动,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位置改变。

教学难点

  1.      理解 “斜着移动” 也是平移,突破 “只有上下、左右移动才是平移” 的认知误区。

  2.      准确判断旋转的 “顺时针” 和 “逆时针” 方向,理解旋转 “绕一个点或轴” 的关键要素。

  3.      区分复杂现象中的平移和旋转(如汽车行驶时车轮的运动:车轮自身是旋转,汽车整体是平移),避免概念混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展示游乐园入场券图片,提问:“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一张去哪里的入场券呢?” 引导学生说出 “游乐园”。

  2.      接着提问:“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项目,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看?” 。

  3.      提出游玩要求:“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个游乐园项目是怎样运动的,并且用手势表示出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1.      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把这些游乐项目分类吗?”,给学生 2分钟时间小组讨论,鼓励结合手势描述分类理由。

  2.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分类结果,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二)探究新知,认识平移

  1.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升旗、推拉窗户电梯的生活场景,提问:“观察这些现象,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2.      学生观察、讨论后,能规范说出()沿直线向()平移,总结:“像这样,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就是平移现象。平移可以上下平移,也可以左右平移,还能沿着直线斜着平移。”

  3.      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传送带移动、缆车等。

  4.      深入理解平移特征,展示三个图形运动的视频

 5.最后总结平移的特征:“沿着直线运动。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位置改变。”

(三)探究新知,认识旋转

  1.      展示电风扇、旋转木马、齿轮转动、门等物体运动的视频,提问:“看看图中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属于什么现象?”

  2.      学生观察后,讲解:“像风车、转轮等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就是旋转现象。”这个点和轴也称为旋转中心

  3.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给出讨论任务:

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动手模仿旋转现象的运动过程。

对比平移,想一想旋转的运动特点。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完成填空:旋转的特征: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转动时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方向(改变),位置(改变)。

  1.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上台整理旋转的特征。

  2.      讲解旋转方向:

展示电风扇叶片旋转的图片,说明:“电风扇叶片的旋转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同。”

展示门和旋转木马旋转的图片,说明:“门和旋转木马的旋转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总结:“旋转方向与时针转动方向相同的,叫作顺时针旋转。旋转方向与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叫作逆时针旋转。”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钟表指针转动(顺时针)、停车场道闸转动(顺时针)、水龙头转动(逆时针)等。

)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第一关:判断平移与旋转

(1)    展示旋转门、电风扇、陀螺、拉抽屉、推拉窗户、电梯升降、风车等现象的图片。

(2)    提问:“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让学生独立判断后,举手回答,教师进行订正和讲解。

(3)    说一说图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关:动手移一移

        布置任务:“把数学课本放在课桌桌面的左上角,先把它平移到右上角,再把它从右上角平移到左下角。”

第三关:想一想(课本树叶题目)

(1)    展示带有多片树叶的图片,其中一片为绿色树叶。

(2)    提问:“哪几片树叶可以通过平移和绿色树叶重合?” 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判断后说明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第四关:做一做(转盘游戏)

(1)    要求:“先把指针从指向 A 旋转到指向 B,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 C 或 D。”

(2)    学生轮流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观察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引导学生说出旋转过程中指针的运动特点,巩固旋转的知识。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播放 “大雄宝殿今日平移顶升到位” 的新闻报道片段以及迪拜的旋转大楼设计,让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建筑领域也有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以 “游乐园入场券” 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熟悉的摩天轮、激流勇进等游乐项目,快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 “观察运动方式 + 用手势模拟” 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主动参与,不仅降低了抽象概念的认知门槛,还为后续 “分类感知概念” 环节铺垫了充足的直观素材,使用AI 与数字人在教学各环节的积极作用,展现技术对教学的助力

遵循 “具体现象→分类感知→特征总结→生活应用” 的认知规律,将 “探究新知” 环节拆解为 “分类建概念”“析特征”“辨方向” 三个层次:先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分类,初步区分平移与旋转的运动差异;再聚焦单一运动类型,对比 “运动前后” 的变化,自主总结特征;最后结合钟表指针等实例,突破 “顺时针 / 逆时针” 的方向难点。整个过程未直接灌输概念,而是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归纳中主动建构知识,符合三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思维特点

通过 “大雄宝殿平移顶升” 的实例,将数学知识与建筑科技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 “平移” 在现实中的大规模应用,学生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价值,激发了对数学的探索兴趣。

“探究新知” 中 “平移的特征” 的讲解超出预设导致后续 “巩固练习” 的时间不够。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没有及时发现和针对性指导学生的规范操作,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也较为匮乏,此外,课堂时学生分享收获的时间较短课堂提问和互动多集中在中等及以上学生,对学困生的关注较少:例如在 “分类讨论” 环节,未主动邀请学困生分享思路;在 “判断旋转方向” 时,未关注到学困生对 “顺时针 逆时针” 的混淆,导致部分学困生在后续练习中仍存在判断错误,未能及时查漏补缺。

七、听课记录

f3e61da3-a459-4b8d-96c1-a6b0641c80e4

八、听课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乐园情境的导入和生活场景的列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和手势模拟中,能初步在头脑中构建平移和旋转的空间表象,如能用手势准确表达升旗的平移和风车的旋转。但在想象物体运动后的具体位置和状态时,部分学生表现仍有困难,例如对斜向平移后的终点位置描述不够精确。后续可增加一些动态演示或实物操作活动,如用小方块在方格纸上进行不同方向平移,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注重对位置、方向变化的分析,如引导学生描述物体平移的方向和大概距离,为后续图形运动相关计算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描述中开始关注“移动了几格”“向哪个方向”等要素,数感得到初步渗透。但本环节与具体数字结合稍显薄弱,若能适时引入格子图,让学生数一数平移的格数,数感培养会更加直观和扎实。

课堂中通过对比平移和旋转的异同,归纳特征,学生能主动表达出“平移是直的,旋转是转圈的”等归纳性结论,归纳推理能力有所提升。在判断生活现象时,大部分学生能依据特征进行演绎推理,但仍有少数学生会混淆如汽车行驶时车轮的旋转与车身的平移。以后需加强复杂现象的分析练习,提升学生综合推理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游乐园项目和生活实例抽象为“平移”“旋转”模型,并用模型解释其他现象,如用旋转模型解释钟表指针的运动,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思想。学生在举例环节能主动用所学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新现象,模型思想的建立初见成效。可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抽象更多生活中的运动模型。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 9487
  • 今天访问: 6082
  • 本月访问: 24835
  • 上月访问: 299735
  • 访问总数: 7071681
  • 会员总数: 109
  • 文章总数: 2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