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后台管理
   视频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学教研>>教研组>>语文组>>  

借物喻人类教研活动方案

发表日期:2018/3/23 14:15:43作者:顾秋艳 有3365位读者读过


借物喻人类教研活动方案

我校的科研氛围浓厚。倪荣老师、周琴老师从事语文教学时间长,课余善于思考,肯于钻研,理论基础扎实,教研能力强严谨务实,撰写很多论文,并在评比中多次获奖。把理论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从中获得研究内容和体会,也为了其他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的成长,特邀请周琴老师和倪荣老师通过校内公开课的形式组织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现将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活动要求:

  1、授课教师:周琴、倪荣

2、执教者教学内容自定。课后向教导处上交教案一份。

  3、语文教师要全员参加听课,认真学习,记好听课记录,撰写评课意见。

4、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在保证教学秩序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做好上课调整,及时参加活动。听课者遵守听课纪律,手机打到关闭或静音状态,不得随意讲话或走动。

、活动时间:

2018314

、活动地点:

四楼多功能教室

、活动参加人员:

全体教研组成员

、活动安排:

班级:四(3

执教人:周琴 倪荣

内容:小古文两则

六、教案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及反思

陶吴小学  倪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本的学习,并借助课外材料,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体会作者对宋庆龄得崇敬和怀念之情。

3.领悟学习文章“借物喻人”、“设置悬念”等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体会作者对宋庆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学习文章“借物喻人”、“设置悬念”等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PPT、宋庆龄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题)

1.听写词语:

上课前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有信心吗?

宋庆龄  搬家  粗壮  稠密  保持  崇敬  瞻仰  纪念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繁衍后代  枝枯叶落

同桌互批 订正

2.上节课我们和周老师一起走进了宋庆龄故居,看到了两棵樟树。还记得作者写了这两棵樟树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吗?

外形: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香气:香气拒虫  永存保存

二、交流材料,感受宋庆龄品质,领悟“借物喻人写法:

1、同学们, 45自然段,作者已经将樟树的外形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和内在香气拒虫、永久保存的特点展示在我们面前。作为一般写物的文章,单纯写树,已经写得很明白了。但是我们这篇课文是单纯写樟树的文章吗?

大家了解宋庆龄吗?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搜集宋庆龄的资料,昨天老师也给你们补充了一些,请大家拿出资料,读一读,思考:思考:宋庆龄的哪些品质与樟树的特点具有相似之处?在相应的语句旁圈一圈,写一写感受。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大组汇报,体会宋庆龄永葆革命斗志,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

2、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和樟树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其实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通过我们很熟悉的樟树来表现宋庆龄高贵的品质,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

3.借物喻人手法迁移:

师:借物喻人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出示)

看到穿石的水滴,我们会联想到(         )的人;

看到燃烧的蜡烛,我们会联想到(         )的人;

看到凌寒独开的梅,我们会联想到(        )的人;

小结:借物喻人这一类的文章,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阅读这一类的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读懂物的特点,更要关注物的背后可能存在的人,抓住物与人的相似性,就能明白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借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质。

三、学习13自然段

1.感受“设置悬念”写法:

(出示课文1-3自然段,生指名读)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先说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树”,接着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樟树”。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我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指名读。

(出示: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宋庆龄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而不肯搬家。)

师:既然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分三段来写呢?这两种不同的开头,哪一种让你更愿意往下读课文?

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像这样的写法就叫:设置悬念 (迁移习作)

2.抓住“舍不得”,体会言外之意:

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也就是说她非常喜欢这两棵樟树,喜欢到什么程度?

周恩来同志让她搬到大房子里她都不肯。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同学们,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她更舍不得的是什么?樟树的品质

用你的朗读来体会宋庆龄的舍不得吧,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6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师:不仅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樟树,人们也喜欢。(出示第6段,指读)

师:同学们,读完这一段你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1. 人们为什么会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宋庆龄?

2.人们瞻仰的是宋庆龄,为什么“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师:同学们问得很好!在人们眼中,这两棵樟树成了故居主人的代表。

总结板书:宋庆龄一生永葆革命斗志就像樟树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她无论是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金钱的诱惑都保持一身正气,就像樟树的香气拒虫,永久保存。在人们的眼里,宋庆龄已经和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的就是对宋庆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赞美)。

五、课外拓展:

作者借故居这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来写宋庆龄的崇高品质,写树实际是在写人,这就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这一类的文章,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阅读这一类的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读懂物的特点,更要关注物的背后可能存在的人,抓住物与人的相似性,就能明白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借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质。

老师这边有一篇课文《白杨》,课后读一读,思考:作者所写之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作者实际要写的人是谁?

阅读提示:作者所写之物是:白杨;它有什么特点?

忠诚无私 尽职尽责 不怕困难 坚强执着

                 作者要写的人是:边疆建设者;

            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共同之处)是什么?(不畏恶劣环境;坚韧执着)

六、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师:站在宋庆龄的故居前,这两棵樟树蓬勃的气息再次扑面而来,让我们再走进这两棵樟树,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      ----借物喻人----     宋庆龄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永葆革命斗志          

香气拒虫  永久保持                 一身正气  敌人畏惧

设置悬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周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破陋习的伟大人物——孙中山。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想知道她是谁吗?

2、看,(出示图片)知道这是谁吗?

是的,她就是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和老师一起写她的名字。板书:宋庆龄学习生字。(和老师一起写,字左右等宽,上下等高,下面的框不与中横相连,字左边的齿表示从牙齿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年龄的大小,右边表示读音)

3、看着宋庆龄的照片,你想到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她呢?

(美丽大方、端庄典雅、温文尔雅、气质非凡、和蔼可亲呢……

4、对于这位气质非凡的宋庆龄,你还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生简单介绍。

看来,同学们对她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有一段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敌人因为她的英勇坚持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她的文章,边把课题板书完整,边问什么叫故居(曾经居住的地方,一般指有名的人住过的地方。)是啊,我们苏州就有——李根源故居、章太炎故居、唐伯虎故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来,齐读课题。

6、过渡:从题目看,你觉得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在樟树下带点)哪里的樟树?那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到底是怎样的呢?打开书,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2 樟树是什么样的呢,请用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

三、读好四五自然段,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回答。(枝干粗壮、远远的、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2、看来,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学习一组描写樟树的词语

出示: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1)、指名读,(师评价,你读的很响亮。  嗯,字正腔圆。)

相机理解词语  稠密(多而密)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2)词语理解了,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来,一起读。

3 这些词语都在文章的第4自然段,送入文中,你能读好吗?

4 指名读。齐读。

5 读了这么多遍,谁能说说第4自然段讲了什么?

小结这一自然段就是写出了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板书:蓬蓬勃勃

过渡:樟树除了外形上蓬蓬勃勃,还有什么特点吗?听老师读第5自然段  边听边划出描写樟树的句子。

6 找到了吗?

7 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出示:即使……)这一段话比较长,谁来读好它?

8 这段话比较长,要注意自然停顿。谁再来读一读?  你读得很流畅,注意了自然停顿,谁来向她一样读一读?

这几句话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9、是啊,樟树有巨虫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而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一起读。)

10、师小结:别的树木因为没有拒虫的香气,所以虫子能在树上繁衍后代,看来樟树能拒虫的香气还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11、课文的4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特点,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把这两个特点连起来说一说?

12、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樟树的特点,男生读第四小节,女生读第五小节。

二、 读好其他段落

1 刚才我们了解了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那么课文的1-3自然段写了什么,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

2 交流。宋庆龄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所以不肯搬家。

3 板书:不肯搬家。

4 那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思考。

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些词语需要掌握。

出示:瞻仰  崇敬   留影  

指名读,你理解什么叫瞻仰吗?

你能用这三个词语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瞻仰留影

五、总结全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先讲宋庆龄同志舍不得两棵樟树,所以不肯搬家,接着向我们介绍了这两棵樟树的特点,最后告诉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时,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指导写字:繁 瞻

1、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需要我们掌握,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先仔细观察它们的结构,再描一个,写一个。

2、好,同学们,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呢?樟树到底还有什么

独特的魅力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 不肯搬家

二、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永久保持

       三、 瞻仰留影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倪荣):

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

  (一)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缪校指导我和周主任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结合我们语文教研组本学期“关注课堂,关注学风”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在上一节课周主任的引领下,孩子们已经掌握例如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课后并布置了学生搜集关于宋庆龄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

    1、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家查阅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也给他们补充了一些,课堂上交流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学生在这种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2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1学生展示方式单一,展示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如板演应该增加等。展示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显得放不开,畏畏缩缩的,信心不够。另外展示姿态、语言等也有待加强规范。(2)学生对课文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上还远远不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师生各做什么,还不够明确,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等,这一点做得不够。如能由此再做一点联想,我们其实在教作文的时候总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迁移运用课文

教学反思(周琴):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学习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宋庆龄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竭尽全力。补充了这些课外的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似乎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如此简单的文本上,因为本身课文没有一点的难度,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或者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八、评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感受

听了彭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我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学生经历了一个又不会到会的过程。

 首先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扎实。在导入课题后,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自己读,再检查瞻仰、繁衍两个词语,预习的检查很有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词语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完后老师边总结边范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非常准确地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瞻仰”“繁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用文中的语句解释词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发现词语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由此可见她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情况,也是充分研究了文本中的词句,并在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结合点。

整堂课学生参与的很多。首先,在让学生读完课文讲对樟树的了解时,学生回答完,老师让学生上黑板板书,透过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到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所有活动。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发言,有的学生板书,所有人的思维都动起来了。其次,在讲蓬蓬勃勃这个词时,老师用蓬勃蓬蓬勃勃比较,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接着老师又自然地把叠词用于对学生的评价中,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经验,照样子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叠词表达的意思更深。最后抓住伸的远远的中的字,让学生扮演樟树努力地伸展自己的双臂,这种现场体验的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也会使用,但是重要的是,体验是否有效,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老师的课中,老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字写出了樟树竭尽全力地往远处伸展。

作业的布置也是独具匠心。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多学生问的都是为什么大家要在樟树下留影?在课堂上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说了一句只有走进宋庆龄才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给学生渠道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宋庆龄,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引导到了阅读发现的路径中。

九、活动照片

IMG_5433IMG_5442

IMG_5395IMG_5344IMG_5371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 4120
  • 今天访问: 4576
  • 本月访问: 50549
  • 上月访问: 199326
  • 访问总数: 5672247
  • 会员总数: 132
  • 文章总数: 2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