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9/11/5 10:11:09作者:徐贤华 有888位读者读过
解决问题的策略
——陶吴中心小学数学组教研活
(撰稿人:王思琪)
一、活动方案
时间:2019年11月1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课老师:杨新风
活动形式:组内教研课+课后研讨
二、 上课过程
课堂一开始,杨老师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了策略的概念。
课堂过程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讨论热烈,计算认真。
三、研讨过程
课后,教研组对这节课进行深度研讨,同年级组的老师,新教师以及老教师都积极发言,提出了本节课的优点,也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
四、其他过程材料
1、手写教案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从刚开始知道上课时,就选择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后来有想过是不是要换个课会好点,但是最终还是决定了。
从课的整体思路清晰明确。因为之前已经磨了三遍,非常不容易年级组盛老师、师傅韩雨婷老师、徐校都一直帮我磨课,找到一些关键点,特别是师傅帮我整理完每一个细节的地方,感觉在这一过程自己收获的太多太多。
下面简单谈一下这节课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情境引入,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能说出运用方法把孩子就出来,我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策略,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常常会运用很多策略,从而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个环节探究并感知列表。课件上先呈现了三组不同的题目,前两个简单,后面的需要整理条件,让学生的认知有冲突时,有需求要整理条件。这一环节还可以在回答时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为什么要列表整理?列表整理有什么好处?老师小结:在遇到条件比较多的题目,可以列表进行整理。出示表格,让学生去分析表格里面有有什么,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表格,从感知到分析,课堂上就发生了深度学习。根据整理好的表格来分析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孩子们的想法会想从问题想起,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根据问题想到可以先算出桃树的棵树,再算出梨树的棵树,把他们相加就等于一共的棵树;在解决问题时除了从问题想起,其实还可以从条件想起,但是这节课这一知识点并没有出现,这也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本身在看见问题时其实也是在寻找条件了,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只从条件想起,那这些条件合在一起肯定有很多种组合,所以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问题呀,所以我不太理解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的意义是什么,并不是对他们本质上的区别不清楚。也期待以后有老师帮我解答这一困惑。分析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列式解答。这样会更加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也不会容易出错,也同样方便我们检验。在列式解答完以后,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可以加以检验。这节课虽然呈现了这一过程,但是检验花的时间太长了,不应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应该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去完成,这样倒着推理的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不太容易,所以应该考虑实情,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三个环节,孩子们根据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做试一试,尝试刚才对于列表法的运用,的确是这样,孩子能够运用列表去解决问题,当然能写出数量关系更好,大多数孩子忘记检验了,在我提醒后,都恍然大悟。其实,在例题和试一试后,让孩子说一说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孩子还是能够说一点的,老师需要引导孩子去做,去说。通过问题和条件很多,孩子们能想到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用列表法整理条件,整理好条件后,能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关系去列式解答了,最后写好要记得检验。在对比中,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一开始的感知到升华最后到运用,整个过程呈现的相对较完整。
最后一个环节其实是交给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因为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样的方法已经掌握了,加上以后的知识可以将其算出来。呈现孩子的作品,也是这个年纪应该有的一面。但是非常遗憾这节课上并没有呈现出来,应该给孩子留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这次教研课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自己在一点点进步,真的特别开心,徐校和师傅韩老师、以及年级组老师不断地给予自己帮助,感谢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谢谢!
3、听课反思
听课反思
上周听了杨新风老师的一节课,四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我没有上过这节课,但是我觉得杨老师这节课总体上目标明确,结构层次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板书设计的目的性明确,只是时间把握不够到位。
课堂的开始杨老师很有创意地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既体现了策略的重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策略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策略产生的过程,让知识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通过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这节课在带着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分析的不够到位,但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看可以求出什么也可以从问题出发看需要哪些条件。列表的策略能够让复杂的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不过根据问题我觉得可以将表格进一步简化,只留下需要用到的条件,这样一来到练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直接根据问题在题目中找到需要用到的条件列出表格。在投影展示学生画的表格的时候,杨老师自己准备的表格和学生的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可以将两个表格进行对比。
在进行到检验的步骤的时候,杨老师简单的给学生提供了检验的思路,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难,所以可能还是需要老师带着学生检验一遍。整节课上杨老师多次给学生掌声,掌声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但是过于频繁可能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可以在学生给出非常好的回答或者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再使用,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更加多样。杨老师的板书结构很清晰,但是由于时间不够,所以解读的不够到位。
总之,杨老师的这节课非常值得学习,不足的地方也值得我自己反思,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王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