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9/11/26 15:07:18作者:徐贤华 有1873位读者读过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记陶吴中心小学第十三周教研课活动
2019年11月25日,星期一,在陶吴中心小学的四楼多媒体教室,我们开展了陶吴中心小学第十三周语文教研课展示活动。本次活动我们有幸请到了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周爱华老师来我校进行指导。
陶吴中心小学的夏金晖老师和顾秋艳老师分别与四(2)班、五(1)班的全体学生为我们展现了两节不同层次、风格迥异的高质量的教研课。并得到了教研员周爱华老师的高度评价。
夏金晖老师的课堂具有一股独特语文味。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读出语文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夏老师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有所知,有所悟。教师自身的范读亦是点睛之笔,通过教师自己的范读,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小古文的停顿,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的朗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次,嚼出语文味。夏老师通过一层一层地提高朗读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一读,读通顺;二读,读停顿;三读,读意思;四读,读人物;五读,读道理。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读懂了文本,读透了文本。最后的小篆字体小古文朗读,更是增添了朗读的色彩,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积极性。
最后,说出语文味。学习小古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给其他人听,让学生讲所学知识内化,即时巩固。学生们畅所欲言,声情并茂,将课堂推向高潮。乐于表达,学生就是把自己对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情和体验表达出来。讲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这个小古文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文本联系起来。课堂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学生学以致用,课堂效果较好。
顾秋艳老师的这一节课如行云流水,娓娓而来,让人仿佛畅游在山水之中,不急不缓。顾老师抓住重点喜逛庙会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在课文中寻找这生活场景中细节,抓这些生活细节,进行重点理解,抓住喜逛庙会这一画面,想象一位不想让孩子受委屈的父亲,从而感受父爱的深沉。接着以点带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剩下的几幅画面,自主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顾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非常到位,给与学生一个框架,帮助学生理解这艘“父爱之舟”上载着父亲对“我”的健康、玩乐、学业等全方位的关爱,从而感悟课题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细腻的感受作者在行文背后所流露的情感,体会父亲那深层的爱。顾老师在课堂的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设置场景再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感受父与子之间的爱。课堂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要素。
第三节课,教研员周爱华老师对于我校的语文教学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对于两位老师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
首先,对于夏老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周老师首先肯定夏老师的教学目标精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巧妙的融合到课堂里,做到了不贴标签,回避了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对于语文要素把握的非常到位,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文本体现情感。同时周爱华老师也提出,小学文言文要以读为主,做到以读促悟、以读为主、以评促读、以识促读。同时要注意小学阶段文言文切忌字字翻译,字字落实。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于课堂的喜爱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优秀程度,语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语言文字魅力。
其次,对于顾秋艳老师的《父爱之舟》一课,周爱华老师先肯定了顾老师的课堂重点十分清晰,把握住了课文的文本细节,同时小组交流学习时顾老师的引导也非常到位、非常用心,但是周爱华老师提出,顾老师的课堂朗读和感悟环节较少,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注重生生交流以及学会有的放矢,做到有目的、有效率的提出问题,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忍痛割爱,学会“浅文章教深一点,深文章教浅一点”。周爱华老师认为:小学阶段的朗读是策略、方法、手段也是目标。学生在提出体会后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表达。不要忽略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包括链接在内的阅读,阅读连接的意义在于对课堂的拓展和补充,同时课外阅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在教学中要关注整体、关注过程、落实语文要素,同时要注意不要忽略学生的反应。同时周爱华老师还提到四年级上册两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和《牛和鹅》作为例子,说明朗读教学和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性,做到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后,周爱华老师针对黄婕老师提出的如何有效的落实低段的课外阅读进行了详细而有针对性地回答,周爱华老师着眼于学情,提出了低学段课外阅读的困难性,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从绘本入手,借助拼音进行阅读。2、倡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3、在班级选拔老师的小助手带领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在班级群里展示反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缪校长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摆渡人、引导者,要把握并落实语文要素,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去把握、落实、巩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同时就如何推进课外阅读,将其落到实处,缪校长提出了新的目标。参与研讨会的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
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听课反思如下:
王戎不取道旁李
陶吴小学 夏金晖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意思,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学重难点:
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
揭题。(写课题,关注“戎”的写法)。
指名读课题。你读懂了哪个词?相机理解:
“道旁”——道路的旁边,通俗点讲就是?(路边)“道旁李”就是——路边的李子。认识李子(图)。
“不取”就是——不拿,不拿什么?引导:路旁的李子除了用“拿”,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说更恰当?(摘)
总结:我们在理解古文的时候,如果发现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太顺口,那么就要根据古文的语境换一些恰当的词语来代替。
再读课题。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初读
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范读,生听老师读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看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停顿。再次练习读课文,注意声断气连,抑扬顿挫。
指名读小古文,师生评议。
齐读。
三、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第一句:
指读第一句:你读懂它的意思了吗?理解“诸小儿”(众,一些),“曾经”代表哪个字?(尝)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引导学生理解时带入注释)
“尝”现在什么意思?(品尝,尝试)随着时代变化,古今字义也在演变,古人写的东西,后人看时就可能看不大懂了,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一定要借助注释(板书)。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诸小儿会玩些什么?指名读:读出孩子们玩耍时的开心。
3、理解第二句:
(1)他们看到了什么?指读“看道边多子折枝”。
(2)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多子折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图)瞧,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它们一个个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都把树枝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读好“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看到这么多李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诸小儿和你们想得差不多,也想尝一尝,于是他们——读句子:诸儿竞走取之。
你是怎么理解的?出示“竞”篆书,看看像什么?“竞走”就是?为什么不能说这些小孩是走过去的?有时我们在读古文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板书)去理解。而且在我们古文中,“走”的意思和咱们现在的意思不一样,就是跑的意思。
你们觉得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里在想什么?你仿佛听见他们在说些什么?读好这句话。
王戎也跑过去了吗?(读句子:唯戎不动,理解)
分句理解第三句:
(1)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你若在场会怎么问他?王戎怎么回答?(读)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必)理解句子。
(2)这棵李树结的李子一定是苦的吗?同桌讨论。交流、引导。
(3)总结。生读句子,读出胸有成竹。
5、理解第四句:
(1)结果是这样吗?
(2)读句子。哪个词可以看出?(信然)
6、这样浅显的到理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别人却不知道呢?引导:“唯戎不动”,他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巴巴地站在那不动吗?
7、此时你想对王戎说些什么?
小结:小王戎才7岁,但是观察入微,思维灵活,能由李树的表象,看到它的本质,难怪注释中说他——自幼聪慧。再齐读他的话,读出胸有成竹。
出示重新排版了的课文,你发现了什么?配乐朗读。
9、尝试背诵:(1)填空。(2)事情发展顺序。
10、练习讲故事,出示讲故事要求。
11、总结。拓展阅读《世说新语 德行》——《范宣伤指》。
父爱之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品读第二个场景。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教学反思
夏老师: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全文以49个字凝练地描述了王戎与小伙伴一起游玩时,发现道边李树多子,小伙伴争相采摘,王戎却一动不动,在旁人的询问下,他说出道旁李树多子必苦的道理。文中一群小儿与王戎形成强烈的反差,“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在对比中更显王戎之聪慧。文中还有一句语言描写,则是王戎回答路人的话,也是揭示道理的语言,这句话更为直接地突出王戎观察入围、思维灵活的形象。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意思,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本课亮点之处:
对四年级孩子来说,有趣才有吸引力,孩子才会学得更“有意思”。小古文距孩子相对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他们不明白,不应该只纯粹根据注释反复地讲,而应该寻找正确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凸显小古文本身的趣意,并创设情境让儿童享受到小古文情趣。这样儿童才能对小古文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比如本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诸儿竞走取之”,我先让学生
说说自己的理解,接着出示“竞”的篆书,通过观察字形,理解“竞”有“争、抢”之意,然后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走”不能理解成“走”的意思,应该是“跑”,这样才能体现诸小儿想吃到李子的急迫心情,明白“走”字古今异义。最后我又让孩子们想象“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里在想什么?仿佛听见他们在喊些什么?这样的教学环节贴近孩子的学习状况,脑海中的画面就会鲜活起来,也更能体会好这句话的意思,化繁为简,以“趣”化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小古文不应只关注孩子是否能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策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本节课在引导孩子理解文本时会相机总结学习小古文的策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贴标签。并在课堂最后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让学生利用今天习得的策略回家自主学习《范宣伤指》,第二天进行交流、反馈,将策略应用落实到位。
本课不足之处:
本课因为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没有给学生写的机会。每节语文课还是应该挤出时间让学生动笔,可以是练字,也可以是一些小练笔。
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不能要求学生字字翻译,讲故事的时候字字落实,这样加大了孩子学习的难度,也就让孩子对学习小古文产生了畏惧情绪。
在学习“多子折枝”时,折枝没有重点品味,可以结合“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来理解,这样孩子会感悟得更深刻,也会读得更到位。
通过这一节课,我对小古文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小古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正确把握它的年段教学特点,还要注意在诵读中培养学习情趣,在领悟中深化理解,在思维训练中发展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文化的传承,从而充分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标教学指向。
顾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其次,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还有就是给学生的朗读和感悟留的时间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朗读时间以及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听课反思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以及周爱华老师的教诲,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夏老师的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老师那运用的极为娴熟的朗读教学,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夏老师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有所知,有所悟。教师自身的范读亦是点睛之笔,通过教师自己的范读,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小古文的停顿,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的朗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同时夏老师通过一层一层地提高朗读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一读,读通顺;二读,读停顿;三读,读意思;四读,读人物;五读,读道理。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读懂了文本,读透了文本。最后的小篆字体小古文朗读,更是增添了朗读的色彩,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积极性。
最后在学习小古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给同学听,让学生讲所学知识内化,即时巩固。学生们畅所欲言,声情并茂,将课堂推向高潮。乐于表达,学生就是把自己对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情和体验表达出来。讲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这个小古文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文本联系起来。
顾老师的课则如行云流水,娓娓而来,让人仿佛畅游在山水之中,不急不缓。顾老师抓住重点喜逛庙会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在课文中寻找这生活场景中细节,抓这些生活细节,进行重点理解,抓住喜逛庙会这一画面,想象一位不想让孩子受委屈的父亲,从而感受父爱的深沉。接着以点带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剩下的几幅画面,自主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顾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非常到位,给与学生一个框架,帮助学生理解这艘“父爱之舟”上载着父亲对“我”的健康、玩乐、学业等全方位的关爱,从而感悟课题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细腻的感受作者在行文背后所流露的情感,体会父亲那深层的爱。顾老师在课堂的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设置场景再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感受父与子之间的爱。课堂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要素。但是课堂时间有限,课容量又比较大,导致本课没有办法全部在课堂中展示出来。
最后周爱华老师针对于语文教学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以及学会有的放矢,做到有目的、有效率的提出问题,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忍痛割爱,学会“浅文章教深一点,深文章教浅一点”。周爱华老师认为:小学阶段的朗读是策略、方法、手段也是目标。学生在提出体会后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表达。不要忽略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包括链接在内的阅读,阅读连接的意义在于对课堂的拓展和补充,同时课外阅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在教学中要关注整体、关注过程、落实语文要素,同时要注意不要忽略学生的反应。
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周爱华主任的发言使我受益匪浅,值得我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