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5/11/21 14:33:30作者:陈书影 有39位读者读过
聚焦个人课题,赋能教师专业精进
——陶吴中心小学顺利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区级菜单讲座
初冬微寒,陶吴中心小学的科研热情却格外温暖。2025年11月20日下午,学校教师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一场以“个人课题选题策略与自我过程管理”为核心的菜单式讲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次活动由上坊新城小学校长办公室主任言克琴老师主讲,旨在为一线教师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以研定教”的科研氛围,也为下一次的区课题研究评选做准备。


一、聚焦真问题:小切口,深耕耘
讲座伊始,言老师便直击课题研究的核心——选题。她指出,一线教师的课
题研究不应追求“高大全”,而应立足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困惑与细微难题,做到“切口小、定位准”。例如,“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对策研究”“‘友善用脑’理念下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等选题,均是从日常教学
的“痛点”出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针对性。
言老师进一步强调,好的选题还需“定位佳”——明确研究对象与范围。诸如“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笔记’使用策略研究”等,目标清晰,范围界定明确,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善用巧方法:借他山之石,捕捉教育灵感
课题研究并非闭门造车,言老师鼓励老师们要“善借鉴”,学会跨学科、跨领域地汲取智慧。她举例说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找有效切入点的方法,可以借鉴美术学科的“素描”理念,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观察与深度刻画能力;同样,作文教学亦可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此外,教师们还需练就一双“会捕捉”的眼睛,留心观察课堂内外的教育现象。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懂而不会”(看似听懂,实际不会应用)现象,或是“半群效应”等从众心理,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来源。言老师以“高三文科生数学复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为例,生动阐释了如何将观察转化为研究问题。


三、凝聚团队力:集思广益,携手共进
个人课题虽冠以“个人”,但其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支撑。言老师提倡教师们“能借力”,积极汲取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她指出,像“新课程理念下低年级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研究”这类课题,正需要通过团队协作,汇聚多方思路,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让课题研究在集体思维的碰撞中走向深入。
四、规范研过程:精耕细作,知行合一
讲座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个人课题的自我过程管理”及项目申报书的规范填写。言老师详细解读了课题申报的关键环节:从精准的“关键词界定”到清晰的“研究目标”设定;从充实具体的“研究内容”到合理规划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再到“研究条件”的分析与“预期成果”的展望。她特别强调,“研究目标”是方向引领,而“研究内容”则是实实在在要耕耘的田地,二者需紧密对应,知行合一。
在过程管理方面,言老师提出了“内容调整、成果提炼、自我反思、阶段任务与资料收集”的动态管理模式。她鼓励教师们注重平时素材的积累,丰富成果的表达形式,并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不断优化研究路径,实现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此次菜单讲座,为陶吴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厘清了个人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破除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它启示我们,教育科研的种子,就蕴藏在平凡的教学细节里。相信未来,陶小的教师们将更能以研究的姿态投身教育,于细微处落地,在耕耘中生长,共同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撰写人:黄 婕
校对人:陈书影
审核人:缪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