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后台管理
   视频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学教研>>教研组>>数学组>>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四)

发表日期:2021/12/21 11:06:53作者:张新双 有1269位读者读过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怎样滚得远集体备课

【教材简析】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

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3、结论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

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一定像今天这样,俯下身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信念;综合实践要继续关联到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的能力,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提升其综合能力。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1220165655/output_1.jpgoutput_1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1220165714/output_1.jpgoutput_1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1220110953/output_1.jpgoutput_1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1220111424/output_1.jpgoutput_1

IMG_20211207_084446

教学反思: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后安排的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角知识的运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有兴趣,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这一活动也是引导学生由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逐步过渡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更多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知道滚动的好处,让学生有真实的感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清楚实验的步骤,知道事情发生的偶然性。分组实验,节省时间。让学生体验合作的趣味性和重要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实验的拓展,让学生有了自主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分析,让学生有自我总结和发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自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实施建议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审染备再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1221105739/output_1.jpgoutput_1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 6434
  • 今天访问: 238
  • 本月访问: 52645
  • 上月访问: 199326
  • 访问总数: 5674343
  • 会员总数: 132
  • 文章总数: 2496
  •